内容导航:
一、信息的传播过程是什么
一,传播过程,传播学名词,指的是具备传播活动得以成立的基本要素的过程。研究它所用的最常见的视角分别是历时性考察和共时性考察。二,一个基本的传播过程,应包括以下要素:
1,传播者 传播者,又称信源,指的是传播行为的引发者,即以发出讯息的方式主动作用于他人的人。在社会传播中,传播者既可以是个人,也可以是组织或群体。
2,受传者
受传者,又称信宿,即讯息的接收者和反映者,传播者的作用对象。作用对象一词并不意味着受传者是被动的存在,相反,他可以通过反馈活动来影响传播者。受传者同样可以是个人,也可以是组织或群体。
传播者和受传者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角色,在一般传播活动中,这两者能够发生角色的转换或交替。 3,讯息
讯息指的是由一组相互关联的有意义的符号组成,能够表达某种完整意义的信息。
讯息是传播者和受传者之间社会互动的介质,通过讯息,两者之间发生意义的交换,达到互动的目的。 4,媒介
媒介,又称传播渠道、信道、手段或工具。媒介是讯息的搬运者,也是将传播过程中的各种因素相互连接起来的纽带。现实生活中的媒介是多种多样的,邮政系统、大众传播系统、互联网络系统、有线和无线电话系统都是现代人常用的媒介。
5,反馈
反馈,指受传者对接收到的讯息的反应或回应,也是受传者对传播者的反作用。获得反馈讯息是传播者的意图和目的,发出反馈讯息是受传者能动性的体现。反馈是体现社会传播的双向性和互动性的重要机制,其速度和质量因媒介渠道的性质有所不同,但它总是传播过程中不可或缺的要素。
二、传播的基本类型都有哪四个
定义内容国外定义1 库利(社会学角度):传播是指人与人关系赖以成立和发展的机制——包括一切精神象征及其在空间中得到传递、在时间上得到保存的手段。
它包括表情、态度、动作、声调、语言、文章、印刷品、铁路、电报、电话、以及人类征服空间和时间的其他任何最新效果。
2 皮尔士(符号学或语义学角度):传播即观念或意义(精神内容)的传递过程。
3 施拉姆:传播至少有三要素——信源、讯息、和信宿。
4 戈德的“共享说”:传播就是变独有为共有的过程。
5 格伯纳的“互动关系说”:传播可以定义为通过讯息进行的社会的相互作用。
6 贝雷尔森和塞纳的“符号说”:运用符号——词语、画片、数字、图表等传递信息、思想、感情、技术等。
这种传递的行为或过程通常称为传播。
7 霍夫兰的”目的、影响、反应说”:传播是某个人(传播者)传递刺激(通常是语言的)以影响另一些人(接受者)行为的过程。
8 阿耶尔:传播在广义上是指信息的传递,它不仅包括接触新闻,而且包括表达感情、期待、命令、愿望或其他任何什么。
国内定义1 郭庆光: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。
2 邵培仁:传播是人类通过符号和媒介交流信息以期发生相应变化的活动。
3 胡正荣:传播是信息流动的过程。
传播包含两个要素——信息(传播的材料)、流动。
4 张国良:传播即传授信息的行为(或过程)。
来自受众的障碍因素,具体分析有以下几个方面: 1.语言障碍。
语言是传播者想要把信息传达给受众的基本障碍,而且它可能成为有效传播中难以克服的障碍。
新闻作者应该避免运用专门术语,力求使用平常的、通俗的语言,这样才能与受众沟通,除了意义的精确易懂以外,受众还要求语言的感情色彩十分贴切。
否则也会导致理解上的障碍,字句本身,无论在新闻报道或诗里,都传达了感觉和情绪,它们能引起受众的心理反应。
信息的隐含层面是非常微妙的,语文的感情色彩能影响信息的指向。
意义与情感对于语言这种“符号”而言,还存在着“编码”和“解码”的程序问题。
特别是当我们想要把两种不同文化的符号和事物相对应时,往往出现较大偏差,不同的语言,以十分不同的方式切入现实,它们在现实世界中,为解码提供了相当不同的类目。
至
于对从事国际传播的新闻工作者而言,跨文化层面的限制是非常严重的,因为处于英浯环境的信息制造者,配制了大多数的新闻,供国际通讯社发送到几乎世界的每一个国家,语言的文化限制,影响了全世界的新闻,那么,不同语言环境的受众,理解同一新闻时,也会产生解码的障碍。
文化背景和主观认知的不同,使受众对信息的理解,程序有很大差别。
2.经验障碍。
受众理解某一新闻报道时,总是结合个人的经验加以判断,因此他们决不是一张消极被动的白纸,只等着填满每天的新闻。
他们在心理上是积极、主动的个体,新闻信息只是加强或削弱自己主观世界的原始资料。
由于现实的变动或刺激非常多,受众接受信息时还存在着一个再选择的过程,越是不常出现的叙述,越能给人深刻印象。
受众往往运用他独特的经验,以自己的背景来弥补信息的多义性和不明性。
“刻板印象”是这种作用的一个例子。
刻板印象实质上是一种顽固的经验;它将人、团体、事物类型化;使主、客观世界因机械对应而影响信息的正确传达;产生了所谓额外信息。
中国人受“阶级”论的影响太深,习惯于将人看作阶级的人,也形成了不易改变的“刻板印象”。
新闻报道中出现的干部、教师、工人、农民、企业家,等等人物一般都有类型化的特征,受众理解时也以刻板印象来加深某种认识。
受众的原先固有的态度和观念,会减弱、改变甚至颠倒信息的本来意义,从而造成有效传播的障碍。
偏见,是这种障碍的突出因素。
种族偏见、阶级偏见、道德偏见,以至于意识形态的偏见,都会影响信息的有效传播。
3、知沟障碍。
“知沟”是指受众因教育程度的不同以及获得信息多寡的差别,形成了“知”的鸿沟。
按西方新闻学的观点,“知的权利”是一种基本人权。
然而,实际上并非人人有平等的权利。
信息丰富的人,其信息会愈丰富;信息贫乏的人,其信息永远贫乏。
受教育程度 高的人或社会上层人士更有可能获得丰富的信息。
但热门话题、焦点问题,较能使信息为更多的人注意。
知沟似乎不会发生。
而当人们认为某一信息对他们的生活影响不大时,知沟最容易形成,因此越是与人们日常生活关系密切的信息,越能产生广泛的影响,而不至于毫无意义。
例如外交新闻,除非它直接和地方问题有关,否则只有教育程度较高的人才会看。
4.兴趣障碍。
不同的受众在兴趣上千差万别。
媒介传播的信息是否满足他们的需要,或者是否让他们感兴趣,客观上制约着信息传播的效果,人们接触媒介、了解信息,通常有六种目的;“了望”环境是第一动机,许多人看报、看电视、听广播是为了知道世界上发生了什么事,有哪些是重要的。
其次,媒介中的讯息,有助于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做“决定”,获得参考意见;第三,使用媒介、获取信息能找到人际交流共同的话题,以便“讨论”;第四,媒介让其使用者有“身历其境”的感觉。
受众可以透过媒介活在他们想去的世界里;第五,受众希望从媒介中,为他们已做的决定寻求“认可”,对与自己观点相同、兴趣一致的信息特别注意。
第六,有些受众通常使用媒介只是为了“松弛”和“娱乐”。
总之,媒介功能与受众兴趣一致时,传播效果最佳。
为了吸引受众,传播者在标题制作和节目设计上应尽可能做到有新意、有魅力。
同时在信息的内容选择上,要为受众的需要着想。
西方读者看报,最喜欢的是灾难新闻、疾病和自然现象的讨论、犯罪新闻以及读者来信。
女性比较可能看流行信息和社会新闻,而男性则比较喜欢看体育版。
西方的记者热衷报道“反常”的新闻,实质上是为了抓住读者、听众、观众的兴奋点。
中国新闻 界长期以来忽?足受众的愿望当作资产阶级新闻观而批判,结果失去了受众的信任。
近年来有较大改变,硬新闻、软新闻均有,信息丰富多了。
5.环境障碍。
社会环境和人际环境对于信息的有效传播也能形成障碍。
首先,“意见领袖”发挥着重新解释信息、再传播的作用。
信息通过意见领袖进到某个团体的社会环境里,而意见领袖是从媒介中获知信息,然后按照顺序把它传给喜欢讨论公共事务的跟随者,意见领袖比一般人更对政治活动和
社会活动感兴趣,更大量地接触传播媒介,他们的观点对周围的人往往产生直接的影响,从而部分地改变或增强他人的态度。
其次,口头传播能够抵消或补充信息的内容。
“小道消息”、民谣、流言在人际传播中极有煽动性和感染力。
怨声载道、街谈巷议、人言可畏,这些词语说明口头传播能产生强大的冲击波。
大众传媒所发送的信息因此而受到检验。
若与民意、社会情绪相抵触,则效果适得其反。
其三,媒介选择使受众分散或分流,形成意见多元化,对同一信息可以作出多样的解释。
特别是由于国际传播的扩张,跨越国界的媒介能在全世界范围内争夺受众。
当国内媒介对信息的传播不能满足受众需要时,国外媒介的影响力就会增大。
结果国内新闻转化为国际新闻,再传回国内,这种“出口转内销”的情形必然对国内信息传播造成障碍。
1、语言媒介 这里的所谓语言媒介,一是指人际传播或群体传播中面对面的语言交谈、口...2、印刷媒介
印刷媒介是指印刷文字将信息和意见传递给公众的一种传播手段。
人内传播、人际传播、群体传播、组织传播、大众传播。
传播学又称传学、传意学等。
传播学是研究人类一切传播行为和传播过程发生、发展的规律以及传播与人和社会的关系的学问,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。
传播学研究的重点是人与人之间信息传播过程、手段、媒介;传递速度与效度,目的与控制,也包括如何凭借传播的作用而建立一定的关系。
简言之,传播学是研究人类如何运用符号进行社会信息交流的学科。
三、关于神经冲动传播过程
答:静息时>是钾离子(K+)由膜内向外流>>造成神经细胞膜的电位是外负(电位)内正(电位)当兴奋时>是钠离子(Na+)由膜外向内流>>造成神经细胞膜的电位是外正(电位)内负(电位)
四、传播行为和传播过程有什么区别
传播行为是以传播的人为主体,传播过程是以传播这个事件为主体。或者说,传播行为是指传播工作者的行为;传播过程注重传播这个事件进行的过程。再举个例子,传播行为好比“张三在杀鸡”;传播过程是“鸡被张三杀了”。